中咨視界
于雅瓊 | 新質生產力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
| |||||
| |||||
新質生產力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 于雅瓊 摘要: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索新質生產力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破解民營經濟發展瓶頸,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通過理論邏輯解構與實踐路徑探索,揭示新質生產力在聚焦民企痛點、革新生產關系、契合消費升級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從匯聚高端要素、深化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三大維度闡釋其理論邏輯。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技術創新等六大實踐路徑。研究表明,新質生產力與民營經濟深度融合,對于激活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營商環境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推動激發市場活力、夯實經濟根基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國家密集打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從《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到《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聚焦于優化營商環境和破除發展壁壘,為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動力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2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出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標志著民營經濟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此背景下,新質生產力與民營經濟的深度融合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民營企業應聚焦科技創新、要素整合與產業升級三大核心,突破傳統發展瓶頸,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金字塔頂端打造戰略制高點,為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持久動能。 一、新質生產力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一)聚焦民企現實痛點,重塑發展信心基石 在傳統生產模式下,粗放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加之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以及成本壓力持續攀升等多重因素疊加,使得眾多民營企業在市場波動中面臨嚴峻挑戰。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革新,推動民營企業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的雙重提升,從而擺脫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該轉變不僅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更重塑了其在產業鏈中的競爭地位。當民營企業通過新質生產力實現轉型升級,市場預期得以穩定,發展信心顯著提振,全力為民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磅礴強勁的動力,助力其一路高歌猛進,成為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撐[1]。 (二)革新生產關系架構,釋放企業創新活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本質上是對傳統生產關系的系統性重構。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沖擊下,民營企業原有的層級化管理模式與封閉型創新體系已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組織架構向扁平化、網絡化轉型,打破部門壁壘,促進信息高效流通與跨領域協作,提高決策效率與資源配置效能。同時,新質生產力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倒逼民營企業優化人才激勵機制,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引復合型人才。通過構建靈活的工作模式與多元化的激勵體系,企業著力充分調動員工創造力與主動性,為企業運營注入活力,形成全員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而這種生產關系的變革,不僅釋放了企業內部創新活力,更為民營經濟整體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三)契合消費升級趨勢,開拓新興消費藍海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市場正經歷著從“量的滿足”到“質的追求”的深刻變革。新質生產力以其前瞻的市場感知神經系統與顛覆性的創新代謝機能,深度耦合消費升級的范式遷移軌跡,賦能民營企業在產業價值網絡中完成全新市場生態位的建構與拓展。從智能家居、健康養生等領域的智能化產品,到直播電商、元宇宙等新興消費業態,新質生產力不斷催生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創新產品與服務。而創新成果不僅豐富了消費市場供給,更引領了消費潮流,推動民營經濟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轉型。通過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民營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消費市場的繁榮與經濟結構的優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磅礴有力的支撐動能[2]。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一)匯聚高端要素資源,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新質生產力展現出顯著的先進性與前瞻性特征,這種特性使其能夠發揮磁吸效應,引導技術、高素質人才、充裕資金等高端要素資源向民營企業集聚。如今,知識經濟已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此時代背景下,技術研發的創新突破、數字化平臺的搭建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儲備培養等要素,已然成為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優勢、推動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新質生產力通過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打破要素流動壁壘,促使民營企業獲取稀缺資源。例如,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民營企業得以整合全球智力資源,突破地域限制吸納頂尖人才;資本也更傾向于流向具備新質生產力特征的企業,為其研發與擴張提供支持,不僅夯實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推動其在產業鏈中向高端環節攀升,實現從要素依賴向要素整合的跨越[3]。 (二)深化科技創新驅動,激活發展核心動能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屬性,也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推動民營企業突破傳統技術瓶頸,通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技術迭代升級。無論是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還是生物技術拓展產品邊界,科技創新都在重塑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創新驅動促使民營企業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以原創性技術成果搶占市場先機。這種內生動力的激活,不僅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韌性,更帶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形成“創新-發展-再創新”的良性循環,為民營經濟注入持久活力。 (三)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 新質生產力在技術創新及模式改革的支持下,能夠形成強大合力,為民營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內在驅動力,促使民營企業突破傳統產業邊界,實現產業層次與效能的躍升。在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呈現深度融合趨勢的大環境中,傳統產業借助新質生產力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新興產業則依托新質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制造業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柔性生產,滿足個性化需求;傳統服務業借助大數據分析優化服務體驗。這種轉型升級不僅幫助民營企業擺脫同質化競爭,更開辟了新的增長賽道。通過拓展產業邊界、延伸產業鏈條,民營企業得以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尋找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國民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穩固且有效的支撐[4]。 三、新質生產力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健全政策支持體系,護航民營企業穩健前行 政策是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為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密集出臺系列扶持舉措。以《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代表,從市場準入機制、融資服務體系、財稅政策支持等多維度構建政策保障體系,為民營企業發展筑牢制度支撐。在市場準入領域,2025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正式落地實施,新修訂的清單事項數量由2022年版的117項縮減至106項,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放寬。同步開展市場準入壁壘專項清理整治行動,系統排查并整改各類違規設立的準入限制,對阻礙公平競爭的不合理規定及實踐做法進行全面清理,著力破除隱性壁壘,為民營企業打造規則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確保其在市場競爭中享有平等參與權[5]。 在融資支持上,諸多政策致力于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例如,在資本監管方面,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資本權重給予八五折到七五折優惠;在不良貸款容忍度機制構建上,針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實施差異化的不良率管理標準,將其不良貸款容忍度上限設定為不超過各項貸款整體不良率3個百分點。此外,著力增加小微企業融資供給規模,強化對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法人類貸款及民營類貸款的投放力度。同時,嚴格落實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政策,積極支持小微企業開展股權融資,全方位助力小微企業發展。這些政策為民營企業注入資金“活水”,助力其擴大生產與創新發展。 以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為例。當地聚焦政策體系構建、政策落實保障、營商環境優化,全力打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深入貫徹落實《鶴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30條舉措》,建立聯席制度,印發《淇濱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區政企常態化溝通機制,確保政策精準對接企業訴求,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二)優化營商環境生態,厚植企業成長沃土 優質的營商環境必定能夠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這是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因此,各地積極行動,從政務服務、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優化營商環境。在政務服務提質增效方面,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深度踐行黨政主要領導“第一服務員”機制、駐企服務員制度及“局長坐診接訴”工作法,將“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理念切實落地,通過構建多層級服務機制,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優化政務服務生態。文山州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抓手,創新打造“周末親清約政企面對面”常態化溝通機制,由州、縣(市)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定期與企業家開展深度交流,直擊企業發展痛點、疏通堵點,有效提振企業發展信心。2024年,全州累計開展該活動188期,覆蓋600余家企業,累計交辦問題800余項,超半數實現高效辦結,一批長期制約企業發展的難題得到妥善解決。在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文山州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構建分層分類、精準高效的服務架構。通過深化“第一服務員”“駐企服務員”制度,2024年駐企服務共受理企業訴求800余件,辦結率近九成;“局長坐診接訴”活動開展5期,累計解決企業問題20余個,問題處置滿意度實現百分百覆蓋,切實推動企業降本增效、穩健發展[6]。 在市場監管改革實踐中,青海省格爾木市以塑造頂級營商環境為導向,縱深推進商事制度革新,重點提升經營主體登記注冊的便捷化水平。率先開展動物診療等5個行業的“一業一證”試點工程,全面實現企業開辦“零成本”運營。同步設立“優化營商環境”與“辦不成事投訴”專項服務熱線,精準響應并高效解決各類市場主體訴求。通過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流程、常態化開展民營企業賬款清欠工作,確保新辦企業“零費用”準入市場,多維度構建助力民營經濟發展的優質生態。2024年,格爾木市新增市場主體4752戶,增長16%,營商環境的優化成效顯著。 (三)強化技術創新主體,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創新,無疑是推動企業持續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源泉。在此時代語境下,夯實民企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刻不容緩?!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相關改革部署。當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75%,但存在核心技術攻關不足、原始創新薄弱等矛盾,亟須系統性改革破解。 為改變這一現狀,國家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表示,將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并推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進一步向民營企業開放;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承擔國家科技項目,圍繞產業實際需求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在地方層面,福建省科學技術廳和福建省工商業聯合會印發《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整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創新資源,聚力攻克產業核心技術難題。在政策激勵上,對承擔關鍵技術攻關的民營企業項目,最高給予800萬元專項資助,以真金白銀為技術創新提供堅實保障。同時,省工商聯組織引導民營百強企業深度梳理產業鏈發展中的“卡點”“堵點”問題,系統形成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清單。針對清單內的關鍵技術難題,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將優先獲得省級重大科研項目推薦資格,或直接納入“揭榜掛帥”重點榜單,以此推動產業鏈補鏈強鏈,提升民營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7]。 (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產業低碳轉型 在全球范圍內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例如,對綠色環保產業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加大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投入。 一些傳統制造業民營企業積極進行綠色化改造。例如,部分鋼鐵企業積極投入資金,引進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與設備,對生產流程進行深度優化,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成功實現綠色生產。在新能源領域,眾多民營企業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專注于動力電池的研發與生產,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有力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低碳轉型進程。這些企業通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同時也在綠色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8]。 (五)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凝聚發展共識合力 良好的社會氛圍對于凝聚各方力量,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府與社會各界攜手共進,積極營造尊重民營企業家、鼓勵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為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一方面,通過宣傳優秀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成功經驗與創新事跡,樹立榜樣,激發更多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動力。例如,每年舉辦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會,對優秀民營企業進行表彰與宣傳,展示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貢獻,提升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9]。 另一方面,加強對民營企業的輿論支持,客觀公正報道民營企業的發展情況,消除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誤解與偏見。同時,促進民營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平臺,組織開展企業交流活動、產學研對接會等,積極推動企業間開展資源共享行動,促進彼此優勢相互補充,從而構建起協同發展的優質格局。例如,為激活新質生產力引擎,曲阜市工商聯召開民營經濟暨商會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議通過印發《曲阜市工商聯(總商會)企業家副主席(副會長)輪值制度(試行)》等文件,強化制度保障;發布黨建引領倡議書,凝聚發展共識。在座談環節中,政企圍繞營商環境優化、技術創新等議題深入交流,相關部門現場宣講政策,針對企業融資、技術升級等需求,提出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助力企業突破發展瓶頸。市委常委毛玉華強調,企業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增強自主研發能力,推進智能化改造,把握政策機遇實現轉型升級。會后,中國農業銀行濟寧分行推出“納稅e貸”“科創貸”等特色金融產品,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與規模擴張進程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撐,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與精準的金融扶持政策,助力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下一步,市工商聯將建立問題臺賬,深化銀企對接,搭建服務平臺,推動惠企政策落地。 (六)強化人才培育供給,驅動產業需求升級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起著關鍵支撐作用。為滿足民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構建完善的人才培育與供給體系。國家鼓勵高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緊密圍繞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精準發力,切實加強對新興技術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構建與產業發展高度適配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育體系,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專業領域,為民營企業儲備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各地也紛紛出臺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各類人才投身民營企業。例如,一些城市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優惠、科研啟動資金等優厚待遇,吸引高端人才扎根。同時,還需進一步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構建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體系,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為民營企業精準輸送實用型技能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也應注重人才培養,通過內部培訓、輪崗交流、與高校聯合培養等方式,以華為為例,企業構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從高校招聘優秀畢業生,還注重內部員工的持續培訓與能力提升,通過“華為大學”為員工提供各類培訓課程,培養了大量技術與管理人才,既為企業在通信技術領域的持續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又推動整個通信產業的升級發展[10]。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從理論邏輯到實踐路徑,兩者的深度融合不僅能破解民營企業發展困境,更能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政策保駕護航、核心技術攻關、營商環境優化等多維度舉措,將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堅實保障。未來,需要深入推進改革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與民營經濟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實現協同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筑牢經濟根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參考文獻 [1]平新喬.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毫不動搖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25(4):38-40. [2]樊繼達,龐凱.民營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制約因素與突破路徑[J].新視野,2025(2):5-12. [3]趙壯,盧劍峰.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浙遼民營經濟差異化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7(2):39-48. [4]程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浙江高質量發展“第三極”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5(3):36-38. [5]趙學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民營企業新舊動能轉換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以大同市優勢特色醫藥產業為例[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5(1):5-12. [6]黃麗艷.新質生產力推動寧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105-112. [7]林艷,戴志彤.民營經濟人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障礙與引導路徑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25(2):41-48. [8]石云鳴.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困境與對策建議[J].科技和產業,2025,25(3):106-111. [9]王金蕊.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河南省數字經濟與民營經濟高質量融合發展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5,38(1). [10]王莉莉,劉晟麟.新質生產力下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OL].財會通訊,2025-07-02. https://doi.org/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250120.002. 注:原文載自《中國商論》2025年第17期,本次發表有改動。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相關鏈接
- 馬良 楊文婷 吳立恒 | 抽水蓄...2025-09-28
- 吳夢宸 王大衛 等 | 衢州打造...2025-09-22
- 陳梅濤 田澤普 王凡 | 試點啟...2025-09-05
- 呂辰 等 | 基于DPSIR模型...2025-08-28
- 周東凱 范強 褚穩 | 我國海洋...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