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吳夢宸 王大衛 等 | 衢州打造四省邊際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戰略思考
| |||||
| |||||
衢州打造四省邊際樞紐經濟 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戰略思考 吳夢宸 王大衛 鄭芮希 摘要:當前正處于“十五五”規劃機遇期,衢州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正邁向發展新階段。本文分析了衢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面臨的短板問題,結合“十五五”時期國家加快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要求,確定衢州發展戰略定位、目標和路徑。提出加快打造浙皖贛閩四省邊際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以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引領,全面推進衢州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 關鍵詞:四省邊際;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戰略工程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南接福建、西鄰江西、北連安徽,是四省交界區域內的重點城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1]。衢州區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明顯,歷史人文底蘊豐厚,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衢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悟浙江“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2],牢記“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成為全省經濟向中西部臨省拓展的一個橋頭堡”“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的重要囑托[3],搶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疊加機遇,圍繞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構筑四省邊際橋頭堡,全力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和大花園最美核心區打造等重點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衢州市迫切需要鍛長板、補短板,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打造浙皖贛閩四省邊際區域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奮力譜寫衢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衢州高質量發展態勢向好 (一)區位優勢突出,正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吸引力、輻射力、帶動力、引領力的四省邊際中心城市[4] 1.衢州市位于浙皖閩贛四省交界區域,是區域內樞紐性城市 近年來,衢州搶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疊加機遇,圍繞建設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構筑四省邊際橋頭堡,加快創建共同富裕示范區,深化打造大花園最美核心區等示范區建設,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圈,與杭州、紹興、黃山等圈內城市建立密切的交流渠道,持續提升發展能級。 數據來源:《衢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 圖1 衢州市區位示意圖 2.交通條件優化,正加快提升區域內外的互聯互通水平 衢州立足打造長三角內陸開放橋頭堡,近年來依托“浙閩贛皖”四省邊際區位優勢和“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優勢,深入打造快速集散、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產運融合、功能齊全的現代物流體系。 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井”字型高速公路、“六縱五橫”國省道干線公路貫穿全境。鐵路網絡聯通全國,構建了省內1小時、長三角2小時高鐵交通圈。衢江航道全線恢復通航并進行“四改三”工程,衢州港與寧波舟山港、嘉興港、長江出口港等初步形成港港聯動格局,成為四省邊際最大內河樞紐港。航空服務不斷完善,衢州創新構建四省邊際機場聯盟,2024年,衢州機場正式邁入百萬級機場行列,站穩全國支線機場第一方陣。 2025年,衢州被選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二)產業特色明顯,正處于傳統主導產業和新質生產力培育“換擋”的關鍵時期 衢州市制造業整體規模穩步增長,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集群化轉型。2024年,衢州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55.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12.45億元,分別是2020年的1.43倍和1.58倍。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特種紙等主導產業,衢州在細分領域形成了氟硅新材料、動力電池、電子化學品、空氣動力裝備等特色制造業集群。現代服務業增長動能強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243.31億元,三次產業占比達到54.9%。現代農業穩中向好,農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3.1%,達到95.82億元,“雙柚(胡柚、香柚)”、油茶、茶葉三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加快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7.89億元,同比增長3.2%。 (三)人文底蘊深厚,正努力建設“詩畫浙江”長三角地區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全國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 衢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孔氏南宗家廟坐落于柯城區,是孔氏“扈蹕南渡”的文脈延續地。形成了以“兩子文化”為特色的文化標識,正聚力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2024中國地級市品牌綜合影響力指數衢州位列第29,實現持續進位。衢州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國九個生態良好地區之一、浙江省的重要生態屏障。森林資源豐富,活立木蓄積量3249.78萬m3,森林植被碳儲量為1846.06萬t,森林覆蓋率接近70%,是“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和浙江省大花園核心區。特色文旅蓬勃發展,形成了人文旅游和自然生態旅游齊頭并進新業態。 (四)縣域經濟發達,正全力打造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 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做大做強。全市縣域經濟注重特色優勢產業的培育,持續做大做強,做實縣域經濟“壓艙石”。2024年,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的GDP增速分別為4.4%、10.8%、6.1%、5%、7.8%、6.6%,是衢江區、江山市、龍游縣、開化縣均高于浙江省GDP平均增速。衢州以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為戰略抓手,全力打造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在點上推進、樣板先行基礎上,結合“一江兩港三溪”串聯6縣(市、區)的地理特點,市縣協同發力,以“六地融合”(6個縣市區)、“六位一體”(山水林田村鎮)推動百姓增收、城鄉共富,實現“1+1>2”的效應。 二、衢州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短板 (一)區域樞紐能級亟待加強 衢州地處四省邊際區域,區位特征明顯,但在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布局中處于末梢邊緣,尚未納入國家和省規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核心區域,與長三角核心城市相比,衢州在科技創新能級、高端產業集聚、國際物流通道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亟需通過強化交通物流、產業協同、開放平臺等舉措,進一步提升樞紐地位,增強在四省邊際乃至長三角區域的發展勢能。 (二)產業發展水平亟待增強 農業農村部《2023年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報告》數據顯示,衢州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55.2%,較全省均值低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瓶頸突出,重點產業自主產權和技術創新支撐相對薄弱,缺乏龍頭企業和核心產業支撐,千億級產業鏈尚未破局,規上工業集約化程度不高。第三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2024年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整體增加值比重不足30%,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支撐力度有限。 (三)對外輻射能力亟待提高 衢州的路網密度與通達性較江西上饒、浙江金華、安徽黃山等周邊城市稍顯不足。以高鐵網絡為例,上饒憑借京福高鐵樞紐地位占據先機,隨著衢黃鐵路的建成,其樞紐功能將進一步增強,這將對衢州區域物流競爭力帶來影響。盡管衢州港近年來呈現強勁發展態勢,但與金華、寧波等擁有成熟航線網絡和完備臨港產業體系的港口相比,其在資源整合、要素集聚及產業配套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亟待通過深化布局實現能級躍升。 (四)縣域經濟發展亟待發力 衢州工業發展呈現顯著的“市強縣弱”格局,智造新城作為市本級工業核心載體,集聚了378家規上工業企業、31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9家主板上市企業,2024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628.8億元,占全市54%的比重,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然而縣域經濟短板明顯,即便是工業規模最大的柯城區,其產值與全國百強縣2000億元的門檻仍存在較大差距。縣域產業普遍存在規模偏小、價值鏈層級不高的問題,產業集群效應尚未形成,產業體系亟待完善升級,整體仍處于向中高端攀升的關鍵發展階段。 (五)文旅產業貢獻度亟需提升 2024年,衢州市文旅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全年接待游客3932.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9億元,同比增長17.7%,增速位列浙江省第一,發展勢頭強勁。然而,與周邊知名旅游城市黃山、上饒相比,衢州仍存在一定差距,2024年黃山市旅游總收入達841.77億元,上饒市更是達到2418億元。這一差距折射出衢州文旅發展面臨的挑戰,高影響力的景點不足,文化IP轉化效率不高,項目附加值有限,文旅融合仍有提升空間,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弱于黃山、上饒、安慶及金華等同類型城市。 三、衢州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一)戰略定位 為更好服務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衢州要緊緊圍繞“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膽探索,以產業創新高地、省際合作典范、共同富裕樣板、生態價值基地為重要本底,以長三角地區樞紐生態城市發展為標桿,加快打造浙皖贛閩四省邊際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推動衢州成為全省經濟向中西部臨省拓展的重要“橋頭堡”和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5],實現衢州經濟更強勁、產業更高端、區域更開放、生態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二)發展目標 1.全國戰略融合樞紐再造典范 重塑區位優勢,借勢借力加快發展,建設長三角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樞紐,浙江陸海雙向通道東西延伸輻射的重要節點,成為“聚浙西、通四省、聯全國”的國家戰略融合樞紐再造典范。 2.全國特色產業創新高地 聚焦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錨定六大標志性產業鏈,以科技及體制雙創新省級改革試點、衢州四省邊際科創走廊為主抓手,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 3.省際歷史文化傳承紐帶 講好“姑蔑文化”“兩子文化”故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省際文化交流;聚焦“南孔文化”,以打造中國東南儒學走廊為抓手,鑄造省際歷史文化傳承紐帶。 4.全國生態價值實踐基地 統籌推動衢州生態本底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共生共榮、交相輝映,聯合打造更多具有影響力、美譽度的區域文化品牌,成為浙江乃至全國現代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和創新實踐,讓美麗風光和人文底蘊浸透衢州整體氣質,塑造衢州獨特印象。 5.全國省際共同富裕示范樣板 在四省邊際地區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實施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動和農民增收致富行動,讓共同富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四、衢州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任務 面向“十五五”,衢州錨定打造浙皖贛閩四省邊際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戰略定位,可聚焦再造戰略融合樞紐、推動產業創新、傳承歷史文化、生態價值實現、打造共富樣板等重點任務,以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工程推進衢州“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打造四省邊際“橋頭堡”“樞紐城” 1.構建現代化綜合運輸大通道 以杭深近海內陸通道、武九衢甬通道等為重點,完善衢州“米”字型綜合運輸大通道,構建1小時到達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到達長三角主要城市、5小時到達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的“125”快速交通圈[6],加快融入義甬舟開放大通道。 2.建設四省邊際現代化交通樞紐 以衢州新機場、衢州站、衢州西站為門戶打造客運樞紐互通體系,完善衢黃南饒“聯盟花園”生態旅游協作區客運服務網絡,打造四省邊際旅游客運組織中樞。堅持“客內貨外”原則,以多式聯運樞紐港為核心形成貨運物流樞紐體系,加快布局智造新城貨運樞紐,強化樞紐系統集成整合。 3.打造高質量交通物流服務網絡 推動樞紐再造提檔升級,促進樞紐經提質增效。濟全方位融入國家戰略,整合優化衢州港、鐵路場站和衢州機場等基礎設施物流資源,加快優化衢州物流運力和服務網絡,發展面向四省、長三角和全國的物流服務網絡,壯大衢州現代物流主體,提升物流樞紐網絡化運行功能,建設高時效、多方式的物流供應鏈體系,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二)打造區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1.打造全國一流新材料產業高地 鞏固全球最大的鈷材料產業基地領先地位,在氟硅新材料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中國電子化學材料產業基地[7]基礎上,爭創國家級綜合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強化氟硅新材料、電子化學材料、鋰電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建成全國重要原材料戰略基地。 2.推動先進制造業向高端發展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大力建設技術先進、布局合理、應用便捷、成本可控的“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建設智能示范工廠,加快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制造業發展[8]。擴大新能源多元供給,加快現代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光伏發電項目、抽水蓄能電站、新型儲能、電網設施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 3.積極布局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 積極承接G60科創走廊,打造衢州基地。在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電子、生命健康、低空經濟等領域,培育和集聚一批高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加快建設一批在全國具有標識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園區,并爭取將其納入全省乃至全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體系。 4.賦能現代服務業加快融合發展 大力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重點企業依托產品延伸服務環節,大力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共享生產平臺等融合發展新業態,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和新增長空間;推動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 (三)打造國際生態文旅標桿城市 1.打造中國東南儒學走廊 發揮衢州作為浙江省大花園建設核心區、錢塘江詩路文化帶重要節點等優勢,打造以衢州為中心的中國東南儒學走廊,講好“姑蔑文化”“兩子文化”故事,傳承長江沿線優秀傳統文化,打好“保護牌”“項目牌”“運營牌”。 2.創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搶救寶貴非遺資源,使其逐步走向生產實踐,加大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表達,推進九華立春祭、開化草龍、木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省際文化交流,保持不同地區非遺的鮮明特色,展現文化融合中的多樣性。 3.重塑多元文化景觀帶 復興禮宜樂和的錢塘江“儒學之路”“唐詩之路”,沿江構筑“杭州儒學活動中心——衢州儒學教化中心——武夷山儒學理論中心”儒學之路,對接大運河(浙江段)文化帶。串聯唐詩宋詞中的名湖、名山、名江、名跡,構建錢塘江“唐詩之路”;共保錢塘江多元水田肌理,建設差異化沿江景觀。 4.打造標識性文創品牌 在“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基礎上,重點打造一批體現衢州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和IP。進一步挖掘“衢州有禮”的內涵,放大衢州歷史文化慶典和禮慶魅力,引入時尚元素,以大型演藝演唱會等活動引入流量,賦予文旅產業更多時代特征。 (四)打造全國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 1.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先行地 用好用足衢州政策創新機遇,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暢通生態產品經營開發和價值實現路徑。 2.促進生態產品品牌增值 鼓勵全市相關企業參與打造特色鮮明的“衢”字號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提升生態產品價值[9]。 3.提升全域生態旅游辨識度 打破行政藩籬,重構全域旅游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彰顯衢州特色,弘揚歷史文化。 (五)打造縣域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樣板區 1.推動新一輪山海協作 著力推進新一輪山海協作工程,以縣域為重點完善精準對接合作機制,支持各園區、縣區與長三角、珠三角重點縣區共建一批融合發展型、科技創新型、臨港共建型、生態經濟型、園區互動型等多元合作樣板。 2.培育縣域創新載體 重點提升產業園區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明確園區主體功能和產業定位,進一步明晰園區發展的方向與重點。縣域產業園區要選準主導產業,輔之以特色產業或配套產業,做大做強產業體系。 3.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著力提升四省邊際政務服務、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衢州各縣城道路、水、電、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統籌四省邊際公共服務規劃,著力打造高品質宜居宜業縣城。 五、政策建議 (一)加快融入國家重大戰略 搶抓衢江航道能力提升和高鐵建成通車的戰略機遇,深化與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的互聯互通,將衢州打造成為長三角2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充分發揮"黃金水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中心城市的高端產業功能疏解,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的共建共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拓展對外合作空間,緊跟國家步伐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RCEP成員國、非洲國家等新興市場[10]為重點,持續提升市場深度和輻射范圍。 (二)完善四省邊際區域合作發展機制 探索建立四省邊際區域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機制[11]。加強四省邊際城市間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跨省城市政府間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省際會商機制[12]。深化四省邊際區域在規劃銜接、跨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環保聯防聯控、產業園區布局優化調整[13]、基本公共服務有有效銜接、改革創新等方面合作。 (三)加強四省邊際區域特色文化交流 以四省邊際區域文化館、博物館和美術館為載體,通過聯合承辦文化藝術會展活動,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深化“文化交流特派員”機制,促進區域內文化人才的流動與合作,推動跨省文化資源的深度整合與有效開發。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支持社會組織、文化企業、科研院校等單位參與文化資源共融共享,構建資源融合、各展所長的跨區域文化產業體系。通過旅游資源的跨界整合和空間優化,開發“長廊式文化”“節點式城市”等特色文旅線路。設立跨省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試驗區,共同打造集自然景觀、歷史遺跡、節慶賽事等元素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帶。 (四)強化重大工程項目支撐 結合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設,加快推動一批能較大提升四省邊際區域外聯內暢水平的高速鐵路、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貫通融入毗鄰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基礎設施網絡,協同推進跨省能源通道、水利水運、信息數據、環境基礎設施等的建設,加快提升四省邊際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提升衢州在區域內的整體通達水平和對外輻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玲玲,段菁菁.“五鏈”融合,聚“鏈”向“新”[N].新華每日電訊,2024-11-22(006). [2]易煉紅.牢記囑托鑄忠誠感恩奮進再出發實干爭先展擔當更加堅定自覺地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J].政策瞭望,2024(10):4-9. [3]朱素芳.牢記囑托敢闖敢試努力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J].政策瞭望,2024(07):20-23. [4]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當先鋒走前列[J].政策瞭望,2024(09):39-42. [5]“浙十年”衢州牢記囑托追趕跨越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J].政策瞭望,2022(10):32-35. [6]朱虹影,周銀龍.衢州市四省邊際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策略研究[J].市場周刊,2023,36(06):69-72. [7]陳心妍,王霞君.衢州:打造“中試+”科技成果轉化“試驗田”以“自主管理”模式“轉”動創新高質量發展[J].今日科技,2024(05):32-33. [8]葉東暉.上海“3+6”產業體系重構升級與構筑產業發展新優勢[J].科學發展,2022(03):5-14. [9]我國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J].上海質量,2021(05):56. [10]李小玉,李華旭.新質生產力賦能中部地區在更高起點上崛起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企業經濟,2025,44(04). [11]單威.共享理念視域下贛皖省際交界村落景觀設計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2. [12]趙崢,錢誠,張沁.山東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價值、比較優勢與路徑策略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1(04):64-72. [13]李偉,成錦濤.空間視角下黃河流域綠色信貸發展的碳減排效應研究[J].開發研究,2024(03):140-150. 注:原文載自《綜合運輸》2025年第8期,本次發表有改動。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相關鏈接
- 陳梅濤 田澤普 王凡 | 試點啟...2025-09-05
- 呂辰 等 | 基于DPSIR模型...2025-08-28
- 周東凱 范強 褚穩 | 我國海洋...2025-08-21
- 謝明華 | 統籌推進中老經合區建...2025-08-15
- 專題研究 | 以關鍵材料升級助力...2025-08-12